document.write('
在网络上听古诗词讲解和在课堂上有何区别?
以B站为例,过去一年里,知识区创作者规模增长了92%,超过1.83亿用户在这里学习。
B站PUGV(专业用户创作视频)中,泛知识内容已达49%,网友们亲切地称之为“没有围墙的大学”。
△人气诗词“博主”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的B站投稿主页,粉丝达287万
名师选择在网络平台上讲授古诗词,一部分原因是网络平台的风格和Z世代(指1995—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)的气质颇为吻合,原本艰涩甚至略显遥远的诗词意境可以通过动态的画面传递给受众。
另一方面,教师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之外找到一种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发声渠道,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对于诗词的理解合二为一。
而就内容本身,Z世代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古诗词课程,想要聆听的不仅是名家对于古诗词的解读,情怀和人生哲学的深度分析更能第一时间抓住听众。
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入驻B站,讲解《春江花月夜》。
但短视频越是吸粉,就越是要“脱离”短视频。
借助互联网,有人徜徉于知识的新世界里,也有人迷失在学习的假象中。
Z世代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日益高涨,这是好事,但担忧也随之而来:在线学习如何走深走实?
比如抖音上对于李白所写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的讲解视频,只有寥寥几分钟,仅停留在诗词所描写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画面,未涉及到更深的层次。
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、繁华的季节、繁华的地区之间有何种联系联系,李白当时有哪些抱负向往等等——如果不反复去读、去深入系统钻研,那么对诗词的解读也只能流于表面。
我们通过短视频快速吸收的只是二手营养,难以真正消化为我们学习、工作所用。
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知识领域,但我们也需要在咬住短视频抛出的饵时,将好奇心转化为自身学习动力,沉稳下潜,不被大数据消费、在流量中搁浅。
《杨绛日课全唐诗录》
钱锺书选,杨绛录
人民文学出版社
本书是1983年到1991年间,钱锺书先生遴选、杨绛先生抄录的一部唐诗选手稿,体现了钱锺书先生选唐诗的标准和趣味,而杨绛先生在抄录手稿时留下了日期、诗歌评论、书法评论、生活杂记等文字,我们可以欣赏丰富多元的唐诗,更可以感悟杨绛先生坚持抄诗日课的人生修行。
《写着写着几千年》
李元洛 著
中国友谊出版公司
本书全面讲解50位重要诗人和200余首国民熟知的诗歌,从字句意象、文史典故,到诗人身世、人生心境,旁征博引,会通古今,串联各种思想、历史、自然与社会,将散文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融为一炉,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合为一事。
《我是人间自在客》
叶楚桥 著
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
从诸子百家到明清大儒,从孔孟之道到唐诗宋词,本书是一本诗史交织的“古代文人折腾录”。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李白、杜甫、黄庭坚等二十一位文人以诗入世的人生故事,从故纸堆中重现文人的秉性、情怀。
热门资讯
HOT NEWS
热门推荐
头条专题
友情链接
热门标签